本网讯 为了回归教育基础,培养教师的阅读习惯,营造教师全员阅读的良好氛围,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科组积极组织、开展阅读活动。本学期我们选择的阅读书籍是:《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指导》、《音乐美学十讲》。

本次阅读分享活动分别围绕两本书进行,本次分享会由小学音乐科吴芳老师以及詹敏萍老师对《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指导》(音乐)一书的阅读分享拉开序幕。

第一位发言的是吴芳老师,她与我们分享了《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指导》(音乐)一书中提到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教学主体性、艺术性、创造性这三大原则。如果把学生比做风筝,教师就手握风筝的线,教学设计的灵活及教师在课堂上的收放自如是我们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音乐教学是“把一切美的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它是集教育学、心理学、美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从小处说,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全艺术过程,它包括导入艺术、介绍艺术、提问艺术等。

第二位发言的老师是詹敏萍老师。詹敏萍老师的分享中还专门提到了书本中提到的所谓创造即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东西,别人没做的你做了或别人做过了你再做且做得与众不同。创造性原则可以充分张扬师生的个性。同一个课题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设计,同样的设计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反应,有创意的教师会带出更有创意的学生。完美而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依赖恰如其分的课堂设计,而优秀的课堂设计则要求教师不仅要领会新课标,还要了解学生、熟悉教材、拓宽视野,要善于使用适合的多媒体。

朱晓月老师和陈红梅老师则对《音乐美学十讲》这一书进行了阅读分享。
朱晓月老师的发言首先对这本书中提到的“十讲”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包括:引论、声音与生理反应、音乐审美心理、音乐的形式、音乐逻辑与音乐体裁、音乐的内容、音乐的创造与再创造、音乐的风格与流派、音乐欣赏与音乐批评、音乐美学思想的演变。接着,朱晓月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书本中提到的国内外音乐美学的差异: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部分,也是音乐学的一部分,它是从美学角度来研究音乐中有关美学方面的最根本的一般规律的学科”。这大体上展现了我国当前对音乐美学的解读,而西方国家则并非如此,他们将音乐美学具体分为两个基本大类:一是从音乐本身作为出发点,倾向于研究音乐美与自然美、现实美以及其他艺术之美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二是强调音乐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包括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

陈红梅老师则从本书中提到的,理解音乐的本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阅读分享。书中提到音乐的本质一方面,音乐的生理反应。音乐本质是以音响为物质材料表现的艺术,声音是传递音乐之美的一种载体,厘清声音客体的“物”与作为音乐接收主体的“人”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可以管窥音乐本质之所在。另一方面,音乐审美心理的存在。不同的人在接收音乐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明显不同,情感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即便是同一个人,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时期以及不同条件下,对一首音乐的理解也会存在差异,这一切的主导是音乐审美心理的存在。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通过本学期的读书活动,我们也在书中淘到了不少“金子”,让阅读成为习惯一定们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