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我校中小学举办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孤独症儿童教育专题讲座。本次活动以“星途同行”为主题,特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石静教授及国际知名言语-语言治疗师孙斯扬老师担任主讲嘉宾,为全体班主任及部分科任教师带来了一场兼具专业性与实践性的教育分享。
走进“星星的孩子”的世界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患者往往在社交沟通、行为模式等方面面临独特挑战。讲座伊始,孙斯扬老师播放了自媒体博主“糊糊和小岱”的纪实视频,生动展现了孤独症儿童的日常行为特点及他们在家庭、学校中的真实处境。视频中,一位孤独症儿童因无法用语言表达需求而情绪崩溃的场景,让在场教师深受触动。

随后,多位曾教导过特殊儿童的班主任主动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一年级班主任李老师提到:“班上曾有一位孤独症孩子,起初他完全无法融入集体,但通过耐心引导和个性化支持,半年后他不仅能遵守课堂规则,还会主动帮助同学整理文具。”这些真实案例让教师们深刻认识到,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教育者的同理心与长期陪伴。

因材施教:从兴趣切入,激发潜能
孙老师强调,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特定的需求或困难,教育者应避免简单归因于“不听话”或“性格问题”。他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一名对国旗极度痴迷的孤独症儿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表现消极,但当他将国旗元素融入数学课程(如用各国国旗数量教授加减法)后,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甚至主动完成额外练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孤独症儿童而言。”孙老师解释道,“他们的专注点可能非常狭窄,但若能以此为桥梁,就能打开他们的学习之门。”此外,他特别指出,及时的正面反馈(如具体化的表扬“你刚才举手回答问题的样子真棒!”)比泛泛的夸奖更有效,能帮助孩子建立清晰的积极行为联结。
教育之道:小步渐进,用爱铺就成长路
针对日常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孙老师为教师们提供了可操作性极强的建议:
▲赋予责任,提升价值感:如让喜欢整理物品的孩子担任“文具管理员”,既满足其行为特点,又增强归属感;
▲建立信任关系:每天抽出一分钟与孩子聊聊他感兴趣的话题(如恐龙、地铁线路等),逐步拉近距离;
▲差异化表扬:避免笼统的“你真棒”,改为“你今天主动和同学分享橡皮,做得很好!”;
▲预判困难,提前干预:若发现孩子对嘈杂环境敏感,可为其准备降噪耳机或安排安静角落;
▲创造成功体验:在班级活动中设计适合孩子能力的小任务(如分发材料),让其收获成就感。
孙老师特别提醒:“教育孤独症儿童就像培育一棵特别的树,它可能不会按照常规速度生长,但每片新叶都值得珍惜。”
星途漫漫,用理解与行动照亮未来
讲座尾声,孙老师动情地说:“我们和孩子一起打败困难,而非和困难一起打败孩子。”这句话引发了全场掌声。参与活动的张老师感慨道:“过去面对孤独症学生时,我常感到无从下手,今天学到了很多具体方法,更重要的是明白了‘接纳比矫正更重要’。”
据悉,我校后续将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并邀请家长参与家校协作工作坊。正如石静教授总结所言:“包容的教育环境不是少数人的责任,而是整个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当我们愿意为‘星星的孩子’调整步伐时,教育的真正意义便得以彰显。”

此次讲座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科学的教育策略,更点燃了用专业与爱心护航特殊儿童成长的信念。在这个春天,我们期待更多“星星”在理解与陪伴中,闪耀出属于自己的光芒。